“穩坐白云閑,茅亭靜且安”。唐朝詩人錢起在詩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正是對這種狀態和情懷的追求,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應運而生。
據了解,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項目是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探索出的一條“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該項目被評為2023年度安徽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典型項目。
近年來,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以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文旅項目為龍頭,引領百姓走“特色農業+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性支柱產業,將當地的自然稟賦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產業優勢,促進了自身企業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展現了民企風采。
打造精品民宿發揮產業優勢
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文旅項目坐落在烈山區烈山鎮榴園村,三面青山環繞、周邊有距今300多年的明清古石榴園。依托榴園村及周邊龍脊山的自然風景、漫山遍野的石榴樹,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陸續打造了明清石榴園隱廬餐飲、蘧廬民宿、蓬廬美食村、明清石榴古樹觀賞園、石榴觀賞盆景、“石榴紅了”鄉村振興文創館等六大板塊,以及塔山汽車影院、塔山房車營地等配套鄉村文旅休閑度假項目。
2019年明清石榴園蘧廬民宿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榮譽稱號;2021年明清石榴園隱廬餐廳榮獲“淮北市十大特色飯店”;2022年明清石榴園隱廬餐廳榮獲安徽“不得不進”特色美食名店;2023年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榮獲2023年安徽民宿大會-安徽民宿管家“早餐”專項技能大賽三等獎;2024年明清石榴園蘧廬民宿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銀牌民宿”稱號。
探索多元路徑開創致富新路
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立足石榴資源,大力推進文旅融合,主動帶動周邊群眾致富。2022年,公司牽頭成立了烈山區旅游飯店協會,積極推動行業誠信建設,樹立旅游飯店行業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目前,協會已吸納50家會員單位,年增加餐飲收入1700萬元,為周邊群眾創造560個就業崗位。
依托明清石榴園一隱廬精品民宿文旅項目,公司牽頭舉辦了兩屆“淮北市地鍋雞美食文化節”,共吸引游客10余萬人次,帶動鄉村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2021年明清石榴園“榴園地鍋雞”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安徽美食百城千味安徽省招牌菜”,2022年明清石榴園主理人邵景衛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公司研發的淮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鍋石榴雞”真空禮盒裝更是成為榴園村代表性旅游產品之一,通過線上線下遠銷省內外?!盎幢笔械劐侂u美食文化節”的開展,激發了周邊村民創業的熱情,榴園、華家湖、蔣疃及周邊社區新增了一大批農家樂餐飲、自由采摘園、土特產專賣店等相關產業,帶動周邊村、社區近75%的群眾從事鄉村餐飲、生態旅游及相關工作,開創了“美食文化+旅游”的致富新路。
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還充分利用明清石榴園資源優勢,創新打造森林康養精品項目,2023年,公司創新開展了“明清古樹觀賞園古樹認領”活動,開發出森林康復、療養、養生、休閑等有益群眾身心健康的新型產業,開展了以石榴為主題的創作、文化旅游等活動,吸引了全國眾多關注名木古樹保護人士走進榴園,謀劃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農村生態環保領域交流合作,深入發展文旅融合及鄉村體驗游,推動了石榴文化價值的深入發掘?;顒悠陂g明清石榴園累計接待游客10萬人次,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和鄉村旅游收入35萬元。
推進“烈燕歸巢”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激發了群眾種植石榴的熱情,促進榴園村及周邊村鎮石榴產業的大力發展。
為滿足當地產業發展人才需求,淮北策加實業有限公司積極拓展人才成長鍛煉平臺,和烈山區直相關部門一起探索實施“烈燕歸巢”行動,吸引當地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依托明清石榴園——隱廬精品民宿文旅項目,引導返鄉創業青年創新開發現代精品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石榴文創產品等相關產業,培養了一大批在農村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高素質的鄉村振興職業隊伍。同時公司通過崗前培訓實現大批農民向現代農業產業化業務能手轉變。目前,明清石榴園項目旗下員工56人,其中70%是當地的村民、回鄉創業就業大學生、外出務工返鄉群眾等。
為拓展銷售渠道,公司鼓勵當地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的同時,通過“招才引智高校行”引進高層次人才,在石榴衍生產品開發、研學基地建設、鄉村生態旅游等方面深入挖潛。利用互聯網平臺新模式銷售產品、宣傳推介,促進了石榴衍生產業的規?;推放苹?,帶動了“企業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明清石榴園一隱廬精品民宿文旅項目為引領,實現了“鄉村文旅服務+特色農產品銷售”的雙豐收。2023年石榴相關衍生產品營收達100多萬元,較2022年同比增長20%。2024年榴園村共接待游客8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724余萬元。公司帶動群眾自發經營,通過石榴零售、石榴深加工、農家樂餐飲、地鍋雞餐飲等,為當地170名群眾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新增群眾餐飲、采摘、零售、娛樂等收入達1130萬元。
(本報記者張茜)